勾勒灵魂:当作家执起画笔


宇宙无边,感情无际,每当情动于中,心如蚁咬,作家可将之形于文,画家可将之摹于画,两者兼通的奇人异士,更是可以写之不足则绘之,绘之不足则写之,快意交错。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功底扎实,学养深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在我们这个世代,亦有兼用文笔与画笔勾勒灵魂形状的艺术家,以独特的笔触为读者开启另一派风光。优秀的创作者不该私藏,这就给大家介绍其中三位文人画家


金宇澄:白描繁花风景

有人说,读上海的白话小说,有四位作家是绝对绕不过去的”——韩邦庆、张爱玲、王安忆、金宇澄。曾在2017年上海书展见过金宇澄本尊,眉宇间尽是艺术家的不羁。其2012年长篇小说代表作《繁花》,以阿宝、沪生和小毛三个人物为主,如说书般描述19601990年代上海市井生活——“《繁花》建立了一个文学的博物馆,多少年以后你要回过头来看上海,到小说里找就行了,《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曾如此评价。

对于《繁花》的暴红,金宇澄自嘲是像老女人忽然怀孕,不自然,不过却因为此书,让我们多了一个爱上金宇澄的理由——画画。他在某篇访问中透露,自己是在此书的出版阶段萌生绘制插图的念头,我只是想补充文字表现的不足——有时我即使写了两万字,也难表现一幢建筑的内部细节,图画是可以的……自己写文章,自己插图,过程集中于一人,有倾其所有之感。

金宇澄对美术与文学的理念是重在个人情趣,去除同质化思维。记得曾在上海图书馆欣赏其画,构图质朴而想象力丰富,小说味重,满藏细节,仿佛一幅画,就能浮想联翩成一部小说了。


马尼尼为:拼贴移民心象

2017年笔者曾在新加坡草根书室,聆听旅居台湾的马来西亚创作者马尼尼为(本名林婉文)的诗画集《我们明天再说话》分享会。她的创作力丰沛,出版的10余部作品中包括绘本、散文集等,曾入围“2013开卷好书奖,并在博客来”OKAPI阅读生活志网站撰写专栏;能从侨生移民外籍配偶边缘身份在台湾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令人刮目相看。曾有人担心旅台马华作家在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陈大为、钟怡雯之后,后继无人,其实江山代有才人出,像马尼尼为就在努力写着、画着,还开办绘画班、绘本课程等,为台湾的美学教育作出贡献。

美术科班出身的马尼尼为,作品风格独特,过目难忘。她谦称作品不过是垃圾版画,是在家庭牵绊下最方便的作画方法——“手边有什么,就贴什么;偏爱以素人的方法来画就是不想要用美术系的那一套方法

关于创作,她曾在访谈中提到,创作是我对生活的报复,是通往自由的出口,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冒险。笔者尤其钟爱马尼尼为直白的文笔,保持着艺术家的美德,例如她在《带着你的杂质发亮》中控诉台湾社会——“我和你们说着一样的中文,却像隔了比任何一种外文更高的山……不要质疑我的中文,全世界不是只有台湾和中国人才懂中文。够倔。


叶晓文:绘寻自然奥秘

在《寻花》与《寻牠》系列图文著作中,有个隐藏规则——所有写画品种皆为亲身所见。我不愿纸上谈兵,只有亲身观察,才能跟建立关系,写出情感真切的文章。香港作家叶晓文在《寻牠》中写道。

这位年仅20余岁的女子,酷爱大自然成痴,为了绘出动植物,不惜走遍香港山林,甚至经常在野外搭篷过夜,不畏蛇虫,画出了香港原生植物手札《寻花》与《寻花2》,以及《寻牠:香港野外动物手札》,均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有别于教科书式的植物图鉴,书中每幅图片配上叶晓文的散文,既有动植物的生长习性,也告诉读者它们在古籍如《山海经》、《诗经》、《楚辞》、《本草纲目》等的身影,娓娓述说这些生命的故事。从小嗜画的叶晓文,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公开组冠军,加上岭南大学中文系的本科训练以及本身求知的努力,令其文读来颇具知趣。

 一个艺术品最终的艺术价值,就是它独特的个性,跟创作者本身有关。文学、绘画、音乐,最好的艺术肯定是个人认知最强烈的。(中国小说家兼画家、“2016年度跨界艺术家奖得主阿丁之语)艺术家倾尽心血生产的每篇文章、每幅画,无不是深掘万象与自我的轨迹,尽管千回百错,都是笔尖与纸张相恋的挣扎,再现着创作者灵魂的形状。如此这般,我们似乎距作家又更近了一些。

(载于《大众资讯》(第117期),2018年9月/10月号,页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