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筱雯:诗生活:自我与隐喻的思考——序郭诗玲诗集《致美好的灰色》

撰序者:卢筱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博士候选人、南洋诗会会长、中国当代诗研究者)

撰于2019111日,美国洛杉矶

推荐诗:〈致美好的灰色〉、〈社会〉、〈Eat什么〉、〈飞蚊症病人呓语〉、〈三等员工〉、〈时间〉、〈叛逆的必要〉、〈离散滑人〉、〈空是满的另一形式〉。

x   x   x   x   x

诗玲多才多艺,不仅在诗歌上有卓越的成就,出版了五本诗集,分别是《我走在我之上》、《穿着防弹衣的我们怎么拥抱》、《当你灵感塞车》、《得不到你时得到你》、《肉与肉的相遇》,从她的第一本诗集开始,对自然的关怀、感官的刺激而写下关于物品、宇宙的种种,到第二本诗集对时间的流逝,思考人生的各种问题、第三本和第四本诗集更自由地挥洒自己对诗歌的想法,像是〈被痰哽着也要说的话 〉、〈闯红灯 〉、〈单身 〉等都更有自信地表达自己。乐于突破自我的她,2018年又出版一本《野生的心:郭诗玲水墨画集》,首次跨界诗画。这本《致美好的灰色》预计于2020年出版,一年出版一本,令人钦佩于她的决策力与毅力。

一、形式之美

诗玲这本诗集名为《致美好的灰色》,之所以选择黑与白的中间色系,代表她不在极端上行走,唯有模糊地带才可以洞彻世情,如同她在这首诗里所定义的“有无数种可能的层次”,并以此题作为书名,更显其特殊性。这本诗集按照诗的长短分成三个类别“火儿”、“Cute儿”、“黑儿”,第一部分的短诗写得精彩,从社会开始的书写,仅有一句“永远抹不干净的肛门”带点嘲讽意味,之后的许多首据此基调写下人情的包袱与追求自由心境的想望。简短的诗句却包含着对人生、世界的大体悟,能感受到诗人作为社会观察家的想望。

第二部分则将镜头拉回自身的情感,亲情、友情、甚至是若有似无的爱情,捍卫生命中出现的“Cute儿”,将与他们之间的交往,兼及曾经生活过的空间,以富有情感的话语表达关怀。一首名为Eat什么:“Chicken Rice还是那里好吃/早餐来个Ye Zimei Big Bun如何/加一盘dumpling比较饱/我最喜欢fried dough sticksSoy Milk!”,记录母校南洋理工大学食堂摊位不能出现汉字的风波,杂糅的语言搭配不同的餐点,除了带出语言的丰富性之外,也对此政策所引发的争议进行批判。这个部分收录了关于存在的诗篇,尝试在写与不写、是否加入文艺团体、诗人的社会意义等议题间游移,但是最后却将许多的定义收束在“世界不再清明/志向却更透亮”两句里,使写诗成为自我最高的信仰。

第三部分在我与他/她、我与世界、他与她的行为里找出秩序,不同的职业、生活模式都不是期待中的样子,这个部分不再隐藏自己想写好诗的愿望,让周围的世界成为笔下的主角。广纳多元题材是第一步,包括远古的中国历史、日本俳句形式、现代生活的压抑等,皆能看到诗人的诗心逐渐扩大。第二步则是藉着阅读、看电影的心得,丰富诗中的意象。第三步则是让自己成为自己,在〈三等员工 〉中写下「等午餐/等放工/等发薪/世界没有郭诗玲也运行如常/热吻的热吻/暗算的暗算/放不下的放不下/不解〈好了歌〉的继续不解/诗让郭诗玲无可替代」,这首诗可说是立足于诗坛的重要宣言。


二、生活之转

读诗玲的诗,总能感觉源源不绝的热情与跳跃的诗句带来的节奏感,仿佛进入全身心写作的人,感受她对社会的脉动、自我的期许与对读者的重视。也许是因为她出身于中文系,古词新用的技巧恰到好处地带出她“雅致”的一面,最明显的例子是化用李白〈清平调 〉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变成〈时间 〉里的“雪糕会溶/花想溶”,前者比喻贵妃之美,后者则将时间具象化,融入对生活的体验、想象,以趣味的句子与读者进行互动。游戏与嬉闹的话语带出诗人的活泼,读诗犹见其人,更是一另类享受。

除此之外,读书、书画、游泳等休闲活动充分给了她叛逆的必要,她在游泳中体悟到“逆水而游得肌肉/逆人而思获创意/只是要小心/逆水变溺水”;从历史里的“离散华人”一转变为〈离散滑人 〉,将科技影响人类行为的变式巧妙地运用在诗中;在绘画的留白里领受〈空是满的另一形式 〉,揭露人人皆渴望上位,但却失去自我的弊病。我们可以说她从生活感受到思考的重量,再用诗歌语言表达,这是诗玲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三、成长之诗

南洋诗会曾经邀请她来演讲,她定一题目为:“眼睛诗诗的”,就我对诗的解读,我想这个“诗”应该是双关语,一个是眼睛中只看得见“诗歌”,另外一部分是创作的心情,流泪的“湿湿”。她在那次的分享会中提到阅读其他诗人诗集的启发,包括隐匿、鸿鸿、叶青、沈嘉悦、eL、廖眯等人,从他们的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任何一个诗人不得不承认他们都有一个前人的存在,我也很好奇诗玲以前都是读谁的诗,才会有着现在写诗的高度。在西方理论学界有一本书是布鲁姆(Harold Bloom)《影响的焦虑》(The Anxiety of Influence)强调前人的重要性,在后辈诗人因为要跨出前人的遮蔽,而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误读、最终成就自己的诗歌时,他们的思考又是如何的呢?熟悉诗玲的诗就明白她一直在探索成长的改变,而这本诗集恰好将她的期许与对社会的低语,用响亮的诗大声地唱给别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