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书房:新一代文青宝地

位于新加坡桥北中心三楼的城市书房
(图片来源:郭诗玲)
2017年7月2日,郭诗玲在第4本诗集《得不到你时得到你》新书分享会上赠画给主办方城市书房负责人陈婉菁
(图片来源:郭诗玲)


行经桥北路时,总不禁仰望这幢黑玻璃建筑三楼透出的点点橙黄微光。见着了,就心安。

这点点温馨,来自新加坡桥北中心的书店——城市书房。这家开设于201661日的书店,其实早于2014129日在创办人家中成立,投入出版一年半后设立门市。


一道理想为何的诘问

生于1983年的陈婉菁(34岁)是城市书房的创办人。来自马来西亚霹雳州小镇美罗的她,2003年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深造。毕业后,她曾在艺廊工作近一年,2008年到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属下的八方文化创作室担任编辑至2012年,累积了编辑、组稿、排版协调、主办讲座、与书店业者沟通等相关经验。任职编辑期间,她和时任草根书室(“草根”)东主、本地知名作家英培安聊天时,得知其接受电疗后视力受损,打字较慢,心地善良的她便毛遂自荐在每个周末到书店替他打字,将一本本书籍的出版资料输入电脑后电邮给图书馆选书。这项“周末打字”的义举长达三年余之久。之后,她协助举办英培安的长篇小说《画室》新书发布会,反应不俗,于是她毅然辞去工作,应英培安之邀担任草根的全职员工。一般认知的跳槽结果是加薪,但婉菁却是明知会减薪千元仍在所不惜——“我对金钱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够吃够用就好了。”

在草根工作期间,婉菁学习到批发、订购与排列书籍、财务管理等书业相关知识,对读者需求与人文观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而且也获得英培安的悉心栽培,以及引导反思人生的意义——我在草根工作时,英先生常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他也说为了理想,你也许会吃许多苦头,也可能会牺牲掉一些东西。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这个问题会不断推动我去思考自己的未来,什么是生命……如果我们不满意自己的当前生活,希望我们下一代拥有质量的生活,那么,就应该从我们这一代先改变吧。她在写于201611月、刊于电子期刊《S/PORES》的〈城市书房〉一文中如此自剖。

20148月,原想退休后结束草根的英培安,转让了生意给三位不舍的文化人——林仁余、林永心、林韦地,草根随即搬到了武吉巴疏路;婉菁则决定承接英培安出版的著作,延续出版优质纸本书的理念,期许为新加坡书业注入活力。城市书房与之前英培安的草根同样位于桥北中心三楼,仅隔几家店,颇有传承的意味。

在如今“机不离手”的“滑时代”,设立一家实体书店简直不可思议,不少人都为婉菁的理想忧心。“外婆常告诉我,做人要做个好人,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外婆从来没有告诉我要赚大钱。我的祖母也常告诉我,做人要快乐,做自己快乐的事……既然我们做什么选择都有烦恼,我愿意选择做一件自己感到快乐的,利人利己的文化事业。”这是婉菁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纯真的回答。单纯美好的成长过程赋予她正面乐观的个性。在马来西亚做生意的父亲和从事建筑设计的丈夫都给予她精神与财务上的支援。


一股华文出版的清流

截至20177月,城市书房已出版六本华文书与一本英文书,包括:再版英培安的绝版长篇小说《我与我自己的二三事》20157月)、文学评论集《阅读旅程》(20164月)、劳悦强的散文集《梦中占梦:庄子真的这么说》(20161月),以及开店后出版的周粲散文集《两口箱子:我和我的家及其他》(20166月)、李青松短篇小说集《书稿》(201611月)、吴明珠英译丈夫英培安的短篇小说集《不存在的情人》(The Non-existent Lover and Other Stories by Yeng Pway Ngon)20176月)、流苏散文集《蔷薇边缘》(20177月)。除了专售自家图书,本地出版的中英文文史著作、绘本,以及东南亚研究书籍等都陈列在清雅木架上,以新马港台出版品为主。

城市书房也经常举办活动,招徕人气。自20157月以来的两年余,共举办了近50场活动,包括一场含五个分场的主题活动、18场新书发布会、四场导读会、15场文史讲座、七场辅导讲座与工作坊、两场电影放映会等。城市书房特别鼓励青年到此举办讲座,例如其曾与本地年青人组成的新文潮文学社举办《不为什么》杂志发布会、配合“买本地书,读本地情”运动而策办“新文学青年”系列活动等。

城市书房紧随时代脉搏,活跃于社交媒体,不时在脸书上公布每月10大畅销书榜、发布读者选书照、活动消息与短片、推介新书等,互动积极。此外,其也善于利用媒体曝光机会宣传书店,例如婉菁曾接受国营电视台8频道的访问、上电台UFM100.3宣传“新文学青年”活动,并曾上电台FM95.8城市频道的〈非读不可〉节目推介书籍。有别于以往传统书店的内敛保守,婉菁敢于“抛头露面”,四处奔走地推广阅读,宣传书店,魄力惊人。

书店内外杂事繁琐,孤掌难鸣,还好婉菁并非孤军作战,其与建筑设计公司“城市盒”的负责人兼丈夫甘珂铨(Paul Kam合作,由这位策略合作伙伴负责城市书房的宣传推广工作,从门市设计与装潢,到一手包办书房品牌形象策划宣摄像录影等工作,投入甚多资深书店从业人员、藏书家及文史编辑庄伟天Chng Ler Thian也协助城市书房处理店内事宜,婉菁和珂铨的家人更不时从马来西亚过来帮忙。


一处“新文学青年”温床

“从去年6月开店以来,我还没领过薪水”,婉菁在201722日的“买本地书,读本地情”运动的新闻发布会上坦然说道。她继而表示,1980年代华文出版品平均一刷20004000本,今天的印量已锐减至500800本,加上本地店租高昂,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书店,均面临巨大挑战。不过,四大语言的书业工作者在发布会上齐聚小小的城市书房,让婉菁感动不已。

城市书房在国家艺术理事会与全国书籍理事会的赞助下,参与首届“买本地书,读本地情”运动,策办为期三天(2017224日至26日)、一连五场的“新文学青年”系列活动,内容涵盖小说、诗歌、剧本改编、新加坡文学的未来等课题,开幕当天邀来年轻独立歌手献唱、广播员进行现场网络直播、手作艺人摆售工艺品、画家为主讲作家绘像等,尽显创意,无形中也支持了其他追梦的艺术家。另外,城市书房也走出书店疆域,在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举办的2017年阅读节中设立快闪店,为本地四大官方语言书籍的交流献力。

根据2017年《世界快乐报告》,北欧的挪威、丹麦、冰岛、芬兰就包办了前五名的四席,众所皆知北欧也是地球上阅读风气最鼎盛的区域。我愿如此鲁莽断定——阅读长智慧,智慧之泉润泽生活各方面,日子自然更快乐。“希望城市书房能推动文化创作,关怀社会,拓增视野,是一个汇集有趣及各种可能性的人文空间”,这是婉菁的期许,相信读者们也乐见其成。还好这座城市尚有这间“书房”为本地人文发展点燃星星之火——不求燎原,暖心足矣。

郭诗玲<城市书房:新一代文青宝地>,《大众资讯》第112期,2017年11月-12月,页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