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世界联手反抗


小男孩与爸爸立在桥上,松开手,看谁掉下的树枝漂得最快。小时候也玩过这样的游戏,看谁在水沟(我们叫“龙沟”)里的纸船最先漂到终点。如今在岁月层叠交加下,似已对这类型游戏兴致缺缺,不再怎么迷恋速度、竞争、胜利、终点之类的东西,转而心醉于沿途风光。

说的是在机上看的电影《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Goodbye Christopher Robin)的剧情。记得中学时曾和好友一人做一只维尼卡通人物,笑容可掬、体态温暖厚实的她当然是维尼小熊,而我就是那头看起来憨笨的驴子耳。

原来维尼小熊作者米恩(Alan Alexander Milne1882-1956)在1926年的创作初衷,是为了抚慰历经一战后的人们心灵。最令人感动的是电影中的米恩试图说服妻子自己想写一部反战作品的想法(妻子认为反战题材不畅销):只要世界联手起来反抗某样东西,那样东西就会消失了,就像奴隶制一样;他因而希望全世界都可以抵制战争,那么战争就会消失了。每次读及世局纷乱或近期朝鲜试射导弹等新闻时,就不免心惊胆战,相信我们任谁都不愿与心爱的人儿分开,不愿他们受到任何伤害——战争这可怕的东西,这邪恶至极的念头,怎么还不消失?

米恩创作维尼小熊故事的灵感来自和儿子搬到郊野后一起度过的时光。不过因为成品的爆红,儿子的童年开始不得不活在镁光灯下,青少年时期更是惨被同侪霸凌;为了证明自己,儿子要求父亲想办法让无法通过体检的他获得通融,参与二战。

原以为命丧战场的儿子,竟大难不死。回到一望无际的山崖上,儿子向父亲说起大伙儿在前线哼起维尼小熊的歌曲,两人也都释怀了——虽然他们因为爆红的作品而失去了寻常人家的天伦之乐,却为广大的同龄层儿童缔造了共同的回忆。

凡事皆有代价,大红大紫难免得牺牲隐私,不红不紫,反倒有空间去成为其他暧昧不明的颜色。诚如剧中保姆所言,每个人都应该,跟他所爱的人一起做爱做的事,因为世事无常,除此之外确实还有什么好追逐的呢。

20182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