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亦师亦友的您借我余秀华的两本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与《摇摇晃晃的人间:余秀华诗选》,而且还是刚送到的,由我开封(变成了包青天)。
余诗人写诗不是用笔,是用锄头,字字质朴有力,非锄开读者的心不可。姑且不论那些脑瘫、农妇等多不胜数的标签(这些标签除了造成耸动,并不会影响诗意的发 生),农村生活诗,多少唤起了钢骨水泥人对归园田居、复得返自然的渴慕。虽偶有一些过度自卑自怜的倾向(往往女诗人“怀情不遇”,男诗人“怀才不遇”), 以及题材/心境空间的窄小(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总体而言,是感人的,诗风也自成一格,即使盖着名字,也能辨认出——是她,“秀华体”。
单是这份对诗歌的执著(她必须用最大力气保持身体平衡,用最大力气左手压住右腕来书写),足以铭刻在天地间。其他辛苦完成作品的,如《潜水钟与蝴蝶》是
Jean-Dominique Bauby的眨眼之作。活到最后,书写终究在作文课之后,被拾起,被发现——是救赎,是撑托灵魂之床。
除了那些主打诗,喜欢的诗还真不少,如:〈木桶〉、〈床〉、〈你没有看见我被遮蔽的部分〉、〈在打谷场上赶鸡〉、〈爱〉、〈秋天的河面〉、〈疤痕〉、〈雨 落下来〉、〈潜伏〉、〈与道北的耳语〉、〈风吹了几十年,还在吹〉、〈摇晃〉、〈关系〉、〈心碎〉、〈后山黄昏〉、〈孤独〉,等等等。来赏读一首:
在打谷场上赶鸡(余秀华)
然后看见一群麻雀落下来,它们东张西望
在任何一粒谷面前停下来都不合适
它们的眼睛透明,有光
八哥也是成群结队的,慌慌张张
翅膀扑腾出明晃晃的风声
它们都离开以后,天空的蓝就矮了一些
在这鄂中深处的村庄里
天空逼着我们注视它的蓝
如同祖辈逼着我们注视内心的狭窄和虚无
也逼着我们深入九月的丰盈
我们被渺小安慰,也被渺小伤害
这样活着叫人放心
那么多的谷子从哪里而来
那样的金黄色从哪里来
我年复一年地被赠予,被掏出
当幸福和忧伤同呈一色,我乐于被如此搁下
不知道与谁相隔遥远
却与日子没有隔阂
余诗人的伯乐刘年写的诗集代后记〈多谢了,多谢余秀华〉内容摘录:
“人间有各种病症,所以人类才发明了诗歌……几千年来,诗歌在中国,有类似于宗教的教化作用。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也成了全民族的偶像。可 是,进入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这个民族开始疏远诗歌。这当然与我们唯经济、唯物、唯钱、唯快、唯新的时代潮流有关。诗人本身,也难辞其咎。海子的自 杀,顾成的杀人,以及各种光怪陆离的诗歌行为层出不穷,让诗人成了阴暗变态的代名词,更加上诗歌的晦涩难懂,变成了让人难以接近甚至反感的文体。何况还有 下半身、梨花体、乌青体,一次又一次对诗歌的戏谑和嘲弄。以至于诗人一再边缘化,以至于,在聊天中,有人敢承认自己赌博自慰甚至嫖娼,也不敢承认自己写诗了。
经济发展了,物质满足了,但幸福还没有到来。人们在反思中发现,这个时代最缺少的不是粮食、石油、住房和钱,而是真诚的诗意。于是,在这个曾经以诗立国的 国度里,人们开始往回找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能力。所以,余秀华走红,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是汉语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新诗自发地回归传统、回归现 实、回归大众后,必然的结果,是诗歌本身的走红。我觉得作为诗人和诗歌从业者,都应该感谢她,她让诗歌以一种比较有尊严的方式,重回到国人的生活中。她的 诗歌读者,应该感谢她。甚至,这片土地,也应该感谢她。——不长诗意的土地,怎么好种菊花?埋骨头?”
因为诗歌的边缘化,也从另一方面提升了诗歌的质量,坚持下来写的,为名为利的因素就少很多,艺术的成分就自然地增加了……我们的纸笔在进步,我们的发表渠 道在进步,我们的语言和思想在解放,我们的写作人口在成百倍地增加,另外,还有全世界经典作品的技巧和经验供我们借鉴与运用,且这片大地上从未缺少过天 才。我们正处于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但没有人去认真感知这一点。几乎每一个用灵魂写诗的、用生命写诗的人,都是一个勇士。他们所得甚少,所舍甚多。他们必 须与世俗,与潮流,与生活,与金钱和权力,与虚荣和堕落,甚至要与亲人和朋友战斗。”
刘年代后记全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7d31760102vas7.html
除了那些主打诗,喜欢的诗还真不少,如:〈木桶〉、〈床〉、〈你没有看见我被遮蔽的部分〉、〈在打谷场上赶鸡〉、〈爱〉、〈秋天的河面〉、〈疤痕〉、〈雨 落下来〉、〈潜伏〉、〈与道北的耳语〉、〈风吹了几十年,还在吹〉、〈摇晃〉、〈关系〉、〈心碎〉、〈后山黄昏〉、〈孤独〉,等等等。来赏读一首:
在打谷场上赶鸡(余秀华)
然后看见一群麻雀落下来,它们东张西望
在任何一粒谷面前停下来都不合适
它们的眼睛透明,有光
八哥也是成群结队的,慌慌张张
翅膀扑腾出明晃晃的风声
它们都离开以后,天空的蓝就矮了一些
在这鄂中深处的村庄里
天空逼着我们注视它的蓝
如同祖辈逼着我们注视内心的狭窄和虚无
也逼着我们深入九月的丰盈
我们被渺小安慰,也被渺小伤害
这样活着叫人放心
那么多的谷子从哪里而来
那样的金黄色从哪里来
我年复一年地被赠予,被掏出
当幸福和忧伤同呈一色,我乐于被如此搁下
不知道与谁相隔遥远
却与日子没有隔阂
余诗人的伯乐刘年写的诗集代后记〈多谢了,多谢余秀华〉内容摘录:
“人间有各种病症,所以人类才发明了诗歌……几千年来,诗歌在中国,有类似于宗教的教化作用。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也成了全民族的偶像。可 是,进入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这个民族开始疏远诗歌。这当然与我们唯经济、唯物、唯钱、唯快、唯新的时代潮流有关。诗人本身,也难辞其咎。海子的自 杀,顾成的杀人,以及各种光怪陆离的诗歌行为层出不穷,让诗人成了阴暗变态的代名词,更加上诗歌的晦涩难懂,变成了让人难以接近甚至反感的文体。何况还有 下半身、梨花体、乌青体,一次又一次对诗歌的戏谑和嘲弄。以至于诗人一再边缘化,以至于,在聊天中,有人敢承认自己赌博自慰甚至嫖娼,也不敢承认自己写诗了。
经济发展了,物质满足了,但幸福还没有到来。人们在反思中发现,这个时代最缺少的不是粮食、石油、住房和钱,而是真诚的诗意。于是,在这个曾经以诗立国的 国度里,人们开始往回找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能力。所以,余秀华走红,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是汉语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新诗自发地回归传统、回归现 实、回归大众后,必然的结果,是诗歌本身的走红。我觉得作为诗人和诗歌从业者,都应该感谢她,她让诗歌以一种比较有尊严的方式,重回到国人的生活中。她的 诗歌读者,应该感谢她。甚至,这片土地,也应该感谢她。——不长诗意的土地,怎么好种菊花?埋骨头?”
因为诗歌的边缘化,也从另一方面提升了诗歌的质量,坚持下来写的,为名为利的因素就少很多,艺术的成分就自然地增加了……我们的纸笔在进步,我们的发表渠 道在进步,我们的语言和思想在解放,我们的写作人口在成百倍地增加,另外,还有全世界经典作品的技巧和经验供我们借鉴与运用,且这片大地上从未缺少过天 才。我们正处于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但没有人去认真感知这一点。几乎每一个用灵魂写诗的、用生命写诗的人,都是一个勇士。他们所得甚少,所舍甚多。他们必 须与世俗,与潮流,与生活,与金钱和权力,与虚荣和堕落,甚至要与亲人和朋友战斗。”
刘年代后记全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7d31760102vas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