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棕



油棕
Elacis Guineensis
Oil Palm

油棕,俗称油棕榈,是棕榈科的一属,属于产油经济作物,分为两种:一种是原产于西非的非洲油棕,分布范围为安哥拉至冈比亚的西非地区、以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另一种是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美洲油棕(又称黑果棕榈) 

形态
野生非洲油棕树为单茎,高可达20米。羽状叶,开许多簇状密生小花,花为三萼三瓣。果实在开花6个月后成熟,簇生于短枝上,单个果实呈卵圆状,长约 4厘米,成熟时为黑色,基部为红色。果肉和果核均含有大量油脂。单株树的产果量为212簇不等,随树龄增长而逐年增加,每簇重1525公斤。美洲油棕树干沿地面匍生,叶片大而宽阔,但花、果与非洲油棕相似。

种植
目前实行经济栽培的大多是非洲油棕。原产于西非。作为观赏植物在1870年引入新加坡的植物园。1911年开始在非洲商业栽培。1917年开始在东南亚商业栽培。至1954年,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产量已占全世界的31.2%(由于油棕引入亚洲后果仁变小,因此果仁油产量只占全世界的9%),尼日利亚和比属刚果的产量则占世界产量的34.7%22.4%1995年,马来西亚宣布它生产了全世界55%的棕榈油。美洲油棕由于产油量低,因此只在原产地得以种植。2008年,世界种植面积1120hm2,其中印尼为500hm2,产量1980万吨;马来西亚390hm2,产量1780万吨

提取棕榈油
西非地区传统的棕榈油提取方法是先将果实捣碎、煮熟,破坏其果肉内的脂解酶,再加热后即可取下析出的凝皮状油脂。这种方法可以提取果实内50% 55%的油脂,称为软式加工法。后来对这种方法加以改进,加入酵母并用沸水煮,利用更高的温度提取更多(可达65%)的油脂,这一方法被称为硬式加工法。这两种方法都只能提取果肉内的油脂。欧洲人引入榨油机以及汽油溶脂等方法后,油脂提取率升至90%以上。油棕的果仁和果壳纤维富含油脂,可以提取果仁油和囊果被油,但其成分与果肉中所含油脂不同。油棕是油料作物种产油量最高的一种,经济种植平均每公顷产油约1吨。 

棕榈油的利用
棕榈油中含有胡萝卜素,因此颜色较深。其成分包括43%的饱和脂肪酸、43%的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和13%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和其他元素。由于其果实含油量甚高,因此被许多动物食用,甚至包括两种食肉鸟类——秃鹰和鹞。在非洲,人们取果仁油作为日用烹饪油。在工业上,果仁油被用于制造人造黄油、巧克力、雪糕和食用油脂,果仁渣饼用作饲料。特别注意的是,油炸即食面是必须用棕榈油;果肉油被广泛应用于制造肥皂、香皂、蜡烛、清洁剂、润滑油、甘油、颜料、化妆品、发膏、铁器防锈剂及汽车燃料。果壳可用来作燃料及铺油棕园内的路。棕油可提炼维生素、蛋白质、抗生素等。

产量与消费
2004年,棕榈油的产量与国际贸易量超过大豆油和菜籽油,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植物油。

来源:维基百科(2014年11月13日)